WikiStock

全球券商監管查詢APP

繁體中文
下載APP
首頁-資訊-

港交所388業績|港交所首季少賺13%仍勝預期、升幅擴至4% 僱員支出增逾億、一文看清首季強弱項表現

icon香港經濟

2024-04-24 14:22

港交所第一季股東應佔溢利為29.7億元,按年跌12.9%,按季升14%業績勝預期,近期成交回升,港交所午後升幅擴大首季現貨和新股表現續弱,衍生品、債券通、互換通交易新高未能全面抵銷利淡港交所(0038
  •   港交所第一季股東應佔溢利為29.7億元,按年跌12.9%,按季升14%

  •   業績勝預期,近期成交回升,港交所午後升幅擴大

  •   首季現貨和新股表現續弱,衍生品、債券通、互換通交易新高未能全面抵銷利淡

  港交所 (00388)公布,2024年首季股東應佔溢利為29.7億元,按年下跌12.9%,按季則升14%,相當於基本每股盈利2.35元。港交所業績仍勝於市場預期,股價由業績前升1.7%,午後升幅擴大至近4%,高見239.8元,成交22億元。

  港交所首季收入及其他收益為52億元,按年跌6%、按季升7%。季內,主要業務收入跌7%至46.6億元,公司資金投資收益淨額跌3%至5.35億元。

  港交所首季弱項:現貨成交、新上市權證、保證金規模

  主要業務收入按年下跌主要受累於:

  •   1)聯交所日均成交下跌22%至994億元,令現貨交易費和結算費收入下跌;

  •   2)新上市衍生權證及牛熊證數目減少令相關上市費收入減少25%;

  •   3)季內平均保證金和結算所基金規模跌24%令相關投資收益少1.79億元,反映保證金要求降低

  若按季比較,港交所所有市場成交量都有所上升,令交易及結算費增加。

  至於市場關心的新股上市方面,季內有12家新股上市,集資額跌28%至48億元。港交所強調,新股上市申請數目仍然保持穩健,截至3月底共有85宗申請在處理中。

  港交所首季強項:多項期貨期權成交新高、LME收入改進

  港交所表示,今年首季,衍生產品平均每日成交合約張數(85.5萬張)、債券通北向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額(452億元人民幣)、場外總結算量及「互換通」結算量均創季度新高。另外,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日均成交量按年增加31%至65.9萬手。

  不過,港交所補充,期內衍生產品交易費只按年增加1%或200萬元,因為集團為吸引成交量而增加部分合約的折扣及回扣,加上恒生科技指數期貨等收費較低的產品愈益受歡迎,抵銷大部分成交合約張數增加的正面影響。

  商品分部,LME和LME Clear 年初收費上調13%,在交易量增加下,分部收入增33%至6.73億元,貢獻EBITDA多69%至3.63億元。

  投資淨收益整體下跌 僱員開支按年增逾億因「高層一次性退休福利」

  港交所投資收益主要分為公司資金、保證金及結算所基金兩部分。在公司資金層面,港交所首季投資收益淨額跌3%至5.35億元,主要由於外部組合和非上市公司權益下跌,而現金及銀行存款就回升,年度化回報率6.16%,稍低於去年同期的6.31%。

  保證金及結算所基金的年度化回報雖由1.59%增至1.75%,但規模下跌下,投資收益淨額少18%至8.07億元。

  兩者合計,集團總投資收益淨額按年少13%至13.42億元。

  港交所上季營運支出14.1億元,按年升8%,主源於僱員費用增加,但專業費用減少及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的慈善捐款減少已抵銷部分增幅;EBITDA為37億元,跌12%。

  當中僱員費用及相關支出按年增16%或1.38億元至10.08億元,港交所指主要源於僱員費用增加,包括增聘人手、薪酬調整以及向高級管理層支付的一次性退休福利。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歐冠昇今年2月底離任,料其退任將有一筆可觀酬金,但交易所最新未有單獨公布該支出。

  3、4月平均每日成交額明顯回升 顯示投資者信心有所復蘇

  港交所現任行政總裁陳翊庭表示,港交所在第一季展現實力和韌性。盡管全球宏觀環境疲弱,集團的衍生産品及商品業務仍然表現强勁,衍生産品的成交量更創下季度新高。雖然股票市場受宏觀市場氣氛影響持續疲軟,但今年3月和4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額已經明顯回升,顯示投資者信心有所復蘇。互聯互通機制成交量持續上升,滬股通、深股通以及債券通的成交量均大幅增加,其中債券通成交量更創下季度新高。

  陳翊庭表示,中國證監會近期宣布了多項支持香港資本市場發展的舉措,包括擴大滬深港通下合資格 ETF範圍、將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納入滬深港通、支持人民幣股票交易櫃台納入港股通、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來香港上市等,這些舉措將進一步提升香港資本市場的吸引力。

  展望未來,雖然當前的環境充滿挑戰,但仍保持樂觀,看好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趨勢,也看好拓展與東南亞和中東地區資本市場的聯繫可以帶來的機遇,將善用科技提升市場活力。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本平台的投資建議,本平台不對文章信息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作出任何保證,亦不對因使用或信賴文章信息引發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