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瑞银全球最大的论坛——瑞银亚洲投资论坛,正一连5日在香港召开。值得注意的是,论坛前身为瑞信的全球旗舰论坛,瑞银接手后的本次论坛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主题。
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亚洲投资论坛已成功举办了27届。今年的论坛更是吸引了3000名参与者,其中包括美国第68任国务卿、前美国总统气候特使约翰·克里、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及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陈翊庭等100位演讲嘉宾。
中国股市正处于稳步上升的调整阶段
“当前市场环境与2016年颇为相似。除了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外,从微观层面来看,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状况比2015年和2016年更为健康。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杠杆率有所下降,远低于2015年和2016年的水平,现金流处于历史高位,且企业利润表现亦较为出色。”瑞银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表示。
王宗豪认为,中国股市目前正处于稳步上升的调整阶段。如果上述预期成真,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稳定,预计中国股市在明年将展现出更为强劲的表现。特别是港股市场,自4月中下旬以来已迎来了显著的反弹。从交易角度来看,一些海外长期资金已开始积极购入中国股票。
外资大量购入中国股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利润表现超出预期,每股收益(EPS)并未下调,这些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股票回购或增加股息分配。其次,外资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引发的潜在系统性风险的担忧正在减少,市场之前对房企债务问题的解决方式存在疑虑,但现在这方面的担忧已大幅减轻,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得到增强。第三,去年中国股市板块轮动频繁,股价与基本面的关联度较低,导致外资在中国股市获利困难。而今年,基本面良好的公司股价呈现出相应的正面反应,股价与基本面的关联度更高,吸引了更多外资流入中国市场。
关于中国相关股票的配置建议,王宗豪表示,瑞银建议采取“杠铃型”配置策略。在杠铃的一端,瑞银建议投资者购买高股息率的股票。由于政策和股东需求,许多中国公司已逐步提高其分红比例。当前中国十年期国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股息与十年期国债利率之间的息差处于历史高位,使得高分红股票极具吸引力。
在杠铃的另一端,作为进攻性策略,瑞银建议关注互联网等行业,并有选择性地考虑一些消费类股票。在消费股票中,建议投资者关注那些具有一定价格提升空间的行业,如啤酒行业。此外,还建议考虑与出行、服务相关的消费行业。
香港新股市场释放积极信号
瑞银亚洲股票资本市场部联席主管张倩嘉分析指出,尽管今年以来香港完成上市的新股数量较少,但瑞银手中仍有多个IPO项目,海外主权基金或长期基金的投资者对这些项目持积极态度,这表明香港新股市场正逐渐转向正面。
由于缺少大型项目,今年最初几个月香港IPO募集资金同比有所下降。然而,无论是从一级市场的认购情况,还是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都显示出资金正逐步加强对港股新股的关注。以一级市场为例,过去一个月内恒生指数表现强劲,国际性基金显示出增仓迹象,而在港上市的中国内地科技公司的业绩同样引人注目。在这种趋势下,预计下半年港股市场将有更好的表现。
“特别是中国证监会最近表示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来港上市后,许多公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瑞银全球投资银行部副主席李镇国表示,相关政策的推出将有助于提振香港二级市场的气氛,并为短期内大型新股来港上市奠定基础。
据了解,陈翊庭在出席瑞银亚洲投资论坛时也提到,尽管年初至今香港只有约20家新股完成上市,且平均规模较小,但当前的投资气氛已较年初有明显改善,正在港交所“排队”的有效上市申请数量约有百个。在市场估值较低、监管支持和新兴投资主题等三大利好因素的推动下,预计今年香港将完成一系列不错的新股上市。
聚焦中国企业海外扩张趋势及机遇
在全球贸易和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扩大海外业务成为龙头企业拓展利润空间的重要手段。
瑞银研究表明,过去十年,A股上市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从5%-6%增长至2023年的11.5%。同时,海外市场的毛利率通常高于国内市场,这意味着海外扩张带来的利润空间更大。
瑞银证券证券研究部总监徐宾表示,企业海外扩张主要有两种方式,包括直接出口和“中国+1”战略,后者指的是在海外进行产能扩张和积极的投资建厂活动。目前,东盟国家、拉美地区以及欧洲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三大重点目的地。
“东盟国家的优势在于市场需求旺盛,同时也能避免美国对中国的直接关税影响。此外,以墨西哥为代表的拉美地区的投资热度也在上升,今年第一季度,近20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了在墨西哥的投资计划,数量已超过东盟。最后,以德国和塞尔维亚为代表的欧洲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重要目的地。”徐宾提到。
随着企业海外扩张力度的加大,哪些行业将迎来投资机遇?
徐宾表示,我国直接出口的产品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预计出口“新三样”将继续保持优势。此外,已经完成进口替代的公司也完全有能力将品牌竞争力扩展到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在本土生产具有成本优势,这种优势可以复制到海外市场。然而,海外扩张的最大瓶颈在于产业链优势短期内难以转移到海外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将从单打独斗的方式转变为“以产业链的方式走出去”,这将使中国的成本优势完全复制到海外市场,展望未来,这可能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重要方式。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