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商促共享 以善治促善智”为主题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将于7月4日—6日在上海召开。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大会自2018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六届,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会议。过去6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共吸引80万人次观众线下观展,25亿人次线上参会;超1000名学界大咖、领军企业家、国际组织负责人参会,带动一批重大创新机构落地上海。
人工智能是上海着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6年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链接全球顶级资源,为上海人工智能发展注入蓬勃动能,也展示了上海加快推动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决心。
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
上海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持续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环境。早在2017年,上海就发布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系统布局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发展,首轮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重点任务全部落地,形成从底层芯片到核心算法、从软件模型到智能终端、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一方面,上海人工智能创新规模持续扩大,优势企业集聚发展。在产业规模上,数据显示,规上企业从2018年的183家增长到2023年的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长到超3800亿元,居全国前列。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落地徐汇,自去年9月揭牌至今已吸引上、中、下游近80家大模型企业入驻,形成算力调度、开放数据、评测服务、金融服务、综合服务等全面保障,目前徐汇全区共有大模型企业150多家,已有22个大模型通过备案。
空间布局方面,上海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集群,“4+X”格局基本成型。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聚焦智能产业与科创融合发展;徐汇西岸智塔汇聚全球人工智能顶尖企业及科研机构;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临港滴水湖AI创新港加快政策创新和前沿产业集聚;上海全市16个区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了N个AI特色园区。
另一方面,上海在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大模型方面,目前上海已形成“1+4”通用大模型格局,即一款开源大模型,两款大模型已商用,另有两款在研。全市已有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商汤“日日新”、稀宇科技“海螺问问”、阶跃星辰“跃问”等34款大模型通过备案。随着今年通用大模型数量逐步收敛,大批工业、金融、消费、教育、生活、宣传等领域垂类模型加快应用。
今年,上海还发布了《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大模型的“11条”,从支撑大模型的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要素供给能力等四方面加速大模型发展。
作为劳动力供给的替代品,人形机器人有望极大限度解放生产力,上海在这一领域走在了前列。今年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落子浦东,为人形机器人创新引领发展注入新动力,2023年国内发布了12款人形机器人,4款出自浦东,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
近两年来,上海涌现出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从手、足、关节等多个模块积累了关键技术,并实现小规模量产,傅利叶GR-1、智元新创的远征A1、中电科21所的1号机器人、开普勒的先行者等多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发布,实现双足避障行走。
星环科技创始人、CEO孙元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均有企业布局,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特别是在浦东新区、徐汇区等地区,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众多,产业生态完善。上海的“模速空间”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到目前为止已集聚了上游基础层、中游模型层、下游应用层等各类大模型企业。大模型领域的竞争并非一夜之间“变幻大王旗”,而是在技术、数据、算力等多方面的积累和投入下逐渐形成的。
“未来,上海可以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对顶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化政策及产业生态环境,强化基础智算中心建设,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上海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大模型等新技术,促进数字治理程度提升及智慧城市建设。”孙元浩说。
创新要素持续集聚
除了规模和成果的壮大外,上海还不断激活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要素,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拓展提供不竭动力。
从资金支撑保障上看,上海通过产业基金带动投资,发挥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等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
数据显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募资31亿元,开投三年来整体投资进度超过70%,母基金部分投资了红杉、奇绩创坛等12只子基金,撬动投资规模572亿元,基金乘数效应得以释放。
人才引领方面,上海培育多层次人才梯队。近年来,一批顶级专家和青年英才来沪发展,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规模从10万人增长到25万人,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全市14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10所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创立了人工智能中高级人才评审,已经评选了249位。做强增量方面,上海也在全国率先启动人工智能训练师职称评审和认定,已经有450多人获得了这方面的认定。奖励方面,实施了人工智能人才专项奖励,每年有2万多名关键岗位的核心人员拿到这方面的奖励。
政策规范方面,人工智能“上海方案”敢为全国之先。国内首个地方人工智能五年规划、国内首个算法创新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均出自上海。上海已实施国内首部人工智能省级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建设国内首个地方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成立运作地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法治、伦理、安全倡议和报告,努力培育人工智能高水平“上海标准”,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上海智慧。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要打造中国乃至世界人工智能高地,建议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应充分发挥其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优势,打造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国际交流平台。第二,应充分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尖人才,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人才高地。第三,应充分发挥长三角的既有资源禀赋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发挥好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加速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优势,走出一条具有长三角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化道路。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系主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周晓华表示,上海可以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扮演关键角色,可以从多个方面加强竞争力。一是建设国际级人工智能研发中心,通过高水平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二是创新政策和法规环境,保持相对开放的政策环境,制定数据保护法、智能产权法等,为企业提供安全的商业环境。三是强化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同时将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向世界。
校对:赵燕